西敏

明不详篇看到现在的一点感想

看到现在觉得,正如觉空首座判断的那样,没有明不详搞事,少林的正俗之争也是避无可避。正俗之争明面上的原因是俗僧不守清规戒律,而戒律是佛教的重要基石之一,(《天之下》也说过佛弟子以戒为师,可见教规对一个宗教的重要性)为正僧所不齿,正僧认为俗僧玷污三宝,于是各种打压,比如俗僧的职称天花板,比如陷入僵局的改名之争。于是双方嫌隙渐生。

那么为什么俗僧不守作为佛教基石的清规戒律呢?因为俗僧不是正僧那样一出生就剃度,从小接受佛法熏陶的人,而是由俗家弟子剃度出家,而俗家弟子之中有很多本来就是冲着侠名状来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从俗家弟子中拔擢的俗僧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属于僧侣但并不是佛教徒,自然不会守清规戒律。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是佛教徒为何又要剃度出家呢?这就要从《天之下》的世界观设定来看了。在《天之下》中,曾经的中央集权政府垮台,各地分属九大江湖门派即九大家管辖,每一家都要管理当地治安,经济,并且把持着公职人员、武装力量乃至保安的认证资格(侠名状)。换言之,《天之下》几类一个军阀割据的世界。所以《天之下》中的少林寺绝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圣地,还是一个地方政权,是一个类似政府的存在。少林寺的僧众不仅仅是宗教团体,更是公务员。

公务员现在多吃香,大家都懂。

于是为了进入体制,许多并不是佛教徒的人进入了少林寺这个宗教体系,成为俗僧。

一群并未皈依三宝仅仅是冲着体制内的稳定舒适资源充足的人,自然没有尊奉戒律的原动力。

再加上九大家普遍存在为了扩张势力滥发侠名状的情况,一大批鱼龙混杂的人都混进来了,同时带来了糜烂放荡,不奉戒律的作风。就像彭老丐说的,这年头在妓院碰到和尚都不知是来嫖的还是有正事,了心也曾担忧明不详遭到性侵,并且之后本月和傅颖聪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个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于是在俗僧的冲击下,少林寺的宗教精神被极大地消解,引起了正僧的不满。因此正俗之争明面上的原因,可以看做是佛教的世俗化和信仰纯洁性的拉锯,是佛法的解构和留存的矛盾。

如果只有这个明面上的原因,其实事情非常好解决:只要把俗僧驱逐出寺,或者通过后天的教化使得俗僧皈依三宝即可。

然而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首先,少林寺不能没有俗僧的支持。

回顾一下俗僧进入少林寺的历史:少嵩之争中少林落於下风,眼看就要被嵩山派一锅端,这时以子秋为代表的五个俗家弟子站出来主持大局,而由于少林寺的规定,只有剃度才能担纲指挥官,于是这五名俗家弟子剃度出家,这就是最早的俗僧。这五名最早的俗僧挽狂澜于既倒,打跑了嵩山派,拯救了少林寺。

在这五名俗僧挺身而出前,少林寺其实也是武僧众多,人才荟萃,然而却被根基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嵩山派摁在地上摩擦,原因无他,少林寺僧众在佛法的熏陶下全都养成了“谦冲有礼,与世无争”的性子,这种聚众互殴,好勇斗狠之事实在做不出来。而且嵩山当时与华山已经结为同盟,但九大家其余门派并没有一家站在少林这边。甚至于嵩山派作为一个连名列九大家都没资格的小门派为什么会崛起,还不就是因为早期少林寺只闻诵经,不问世事,潜心礼佛,在江湖事务和保护百姓的事情上出现职能缺位,才给了嵩山派发展壮大,介入当地事务的机会么。

少林寺可以用宗教信仰约束寺僧,却不能用宗教信仰来劝诫别的门派不搞事,规制江湖事务,也不能单单依靠宗教信仰保护百姓,于是只好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更加长袖善舞的俗僧处理行政事务。作为一个必须承担政府职能的宗教机构,管理上的需求,政治性的压力,倒逼少林引入俗僧,走上世俗化的道路。

那么少林可以通过后天教育的方式影响俗僧吗?就小说文本体现的内容来看,正僧并没这么干,明面上的原因就像开头说的,正僧自诩清高,耻于与俗僧为伍;然而我个人觉得这个原因其实不是全部原因,因为佛教思想本身就是反对二元对立(分别心),强调“世法平等”的,还曾经有一个公案,讲玄奘法师度尉迟恭的侄子出家时,许他带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结果也让人家开悟了(三车祖师)。这种强调平等,谦卑,包容的宗教精神其实并不容易滋生歧视,更何况就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双方相争是徒增内耗,未必明智,就算僧众之间有所偏见,或者有正俗党同伐异的情况,高层未必就没有消弭正俗之争的远见。

所以我猜测,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实际需求,那就是少林寺需要通过俗僧干的一些事情是需要超越戒律的,比如通过对外联姻来巩固和其他门派的联系。因为在《天之下》的设定里,婚姻关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联结(参考点苍诸葛家和丐帮徐放歌联姻对丐帮权力更迭的影响),而少林寺正僧奉行佛法,当然不能破色戒结婚,但是为了江湖地位的巩固必然要加强同其他门派的联系,于是这种联姻的任务就交给了并没有这个顾虑的俗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觉空,娶了崆峒派掌门的侄女多年后才出家。

除了结婚这种任务,保不齐还有打架斗殴啊,迎来送往啊之类的活动,换言之,正僧不愿意脏了手坏了修行的工作可能通通交给俗僧了。在这种情况下,正僧怎么可能教育俗僧持戒呢?甚至是要让俗僧不要持戒才好。既然有破坏戒律的需要,那当然也要承担这种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俗僧也在这种放纵中尝到了甜头,欲望就一发不可收拾,不限制结婚生子最后就发展成色中饿鬼,不限制一些应酬中的打点贿赂,最后就会引发自身的腐败,这种堕落行径从俗僧传到正僧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正僧也是人,更何况正僧本身未必就全是六根清净之辈,只是俗僧引得风气更盛罢了。于是后果大家都在《天之下》里看到了。

所以少林的整个发展轨迹就特别诡异:如果坚持宗教信仰,那作为一个世俗政权它就混不下去,如果照顾世俗目的,它就很难保证宗教精神,作为佛门圣地它就混不下去。子秋说佛可灭,少林不可灭,可是佛灭后,还会有少林吗?作为一个世俗政权与宗教圣地的结合,宗教精神和被宗教塑造神圣形象的消解,必然带来世俗政权公信力的降低,进而影响整个少林的稳定。

总之是一个最后一定要崩盘的情况。小明的搞事只是让崩盘来得早那么一点点罢了。大概这就是政教合一的弊端吧。


评论

热度(16)